>>您當前位置:首頁 -> 外界 -> 人民日報看寧夏
          塞上行|西吉“新大眾文藝之花”為何這樣紅?
          2025-05-12 12:27:16   
          2025-05-12 12:27:16    來源:人民日報客戶端寧夏頻道

            5月7日,寧夏西吉縣作協主席史靜波在朋友圈激動地宣告:由專家團隊、11個縣直部門、政協委員組成的縣政協調研組在楊河村召開座談會,謀劃和推進楊河文學旅游示范村建設。他說:“當四面八方的力量匯集在楊河這樣一個祖國西部高原上的村莊時,我感受到這片土地發生的山鄉巨變,我感受到新鄉土中國創造詩意家園的強勁脈搏,我感受到‘涌動在這片土地地殼深處的文學力量’!”

            楊河村在哪里?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。近年來,西吉這個位于西海固地區、人口不到50萬的山區縣,作家們已榮膺魯迅文學獎、“駿馬獎”等國家級獎項6次,獲得人民文學獎、冰心散文獎等全國性文學獎項近40次。全縣有1600余人長期從事文學創作,其中農民作家三四百人,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3人、寧夏作家協會會員124人,“新大眾文藝之花”姹紫嫣紅。

            “在這里,文學之花處處盛開,芬芳燦爛;在這里,文學是土地上生長的最好的莊稼。”2011年,中國作家協會主管的中華文學基金會授予西吉“文學之鄉”稱號,西吉逐漸走上一條新時代的文學昌明之路。

            一個曾經“苦甲天下”的山區縣,何以成為“文學之鄉”?文學有何獨特的精神、價值和力量?“文學之鄉”如何助力文化“強”縣?記者多次走進西吉,探尋西吉文學現象背后的文化密碼,傾聽一個西部偏遠縣的文化強音。

            文學養心志育情操,激發出昂揚的精氣神

            2025年元旦剛過,一條消息攪動寧夏文壇:66萬字的長篇小說《月亮山下》出版,作者董順學今年70歲,是西吉縣一名退休干部,先后在縣統計局、震湖鄉政府等單位工作,還擔任過國營企業廠長。連中篇小說都沒發表過的董順學,退休后一鳴驚人推出力作。他說:“我一直熱愛文學,寫這部作品準備了三年,創作了兩年多,此生無憾。”

            穿過馬駿家雜貨鋪的狹長通道,一扇吱呀的鋁合金門隔開他的臥室兼書房。書房里沒有書桌,只有一個單薄的木書柜和一張大床——1995年出生的西吉殘疾作家馬駿,平時在床上擺張方桌,就是他讀書寫作的天地。高中畢業的馬駿,打小患“脊髓性肌萎縮癥”,手端不動飯碗,卻耗時三年用手機“摳”出一部散文集《青白石階》,獲得2024年度文學“駿馬獎”。

            吉強鎮高同村村民李成山,一邊務農放羊一邊“用勞動的雙手寫下勞動的詩篇”,已發表詩歌、散文300余篇;與李成山同村的單小花,在家庭變故和身體患病的雙重打擊下,靠寫作走出人生最低谷,累計創作100多萬字的作品。她說,“文學是弱者的拐杖”;趙玲是偏城鄉曹垴村人,20多年前罹患腦瘤失明,學會用盲文閱讀寫作,如今在縣城經營一家按摩店,店里還辟出個讀書角。

            ……

            西吉的寫作者涵蓋“三百六十行”,有公職人員、教師、學生和自謀職業者,還有三四百個農民作家。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主席、作協主席郭文斌說:“西吉的文學創作具有群眾性和規模性的特點,打破了作家的圈子化、精英化、沙龍化,這里老中青搭配、結構合理基礎厚實,讓文學扎根大地,深深融入生活。”

            在西吉,文學何用?非寫不可?

            從小離不開輪椅的馬駿,在父親12年風雨無阻的接送中讀完了小學、中學,收到大學錄取通知卻因無人照看,不得不止步于大學校門。 “當時都不想活了,是文學支撐我走出灰暗的日子,讓我吐露心聲、抒發自我,我一生有文學就夠了。”面對記者,馬駿從容地說。

            在西吉城邊的一處公租房里,記者找到了單小花的家:陳設簡樸卻收拾整潔,房子不大滿是書香,墻上“文學照亮心燈”的條幅粲然有光。單小花的經歷傳奇,在村里早早嫁人的她,艱難度日不說,還差點因為家庭變故和疾病而撒手人寰,同樣是文學拯救了她,陪伴她孤身把四個孩子拉扯成材。她說:“心里苦悶時,文學能解心慌,寫出來就敞亮了。”

            作家們對家鄉的愛復雜而深沉。在獲得魯迅文學獎的短篇小說《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》中,第十一屆“駿馬獎”和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、西吉籍作家馬金蓮描寫道:“干燥的風里含著很多肉眼看不見的細刀刃,把我們的手和臉劃開了無數細密的小口子……”隨之她筆鋒一轉,透出堅韌倔強:“但是這有什么呢,從我們來到這個世上,從我們離開娘懷在地面上爬行的時候,開始在土院子里一步一步學步的時候,風吹日曬的自然磨礪就開始了。”

            同聲相應、同氣相求,西吉作家群形成了互相欣賞、互相激勵的文學風尚。

            走進位于吉強鎮楊河村的木蘭書院,幾名皮膚粗糙、衣著樸素的男女圍桌而坐,有人拿著筆在紙上寫寫畫畫,有人捧著本子輕聲朗讀……這是書院日常舉辦的一場改稿會。

            木蘭書院由西吉縣作協主席史靜波在2019年創辦。“大家不計名利、敞開心扉、暢所欲言,為的是寫出真正優秀的作品。”史靜波說,書院聘請了當地40多名農民文學愛好者,經常在改稿會上開展文學研討,帶動300多名鄉村文學寫作者創作。

            除了木蘭書院,西吉縣還有詩詞楹聯協會、北斗星詩社等10余個民間創作平臺。借助這些平臺,文學愛好者們或進行同題作文“競賽”,或交流創作心得。

            “文學的火焰需要每個人添柴,好的氛圍成就了我們,我們更要愛護、傳承好這筆財富。”馬金蓮說。

            扎根土地書寫生活,觀新時代山鄉巨變

            馬金蓮出版的長篇小說《親愛的人們》封面印著推薦語:“書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堅韌與溫良,講述‘最不適合人類生存’之地如何走向美好生活。”

            西吉所在的西海固地區,曾被國際組織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。這里生態脆弱、水資源匱乏、氣象災害頻發,作家石舒清曾形容:“這么遼闊而又動情的一片土地,竟連一棵樹也不能看見。有的只是只生絕望不生草木的光禿禿的群山,有的只是一片旱海。” 有詩人說:“剁開一粒黃土,半粒在喊渴,半粒在喊餓。”

            但另一方面,西吉自古處在中原農業文化、北方游牧文化、邊塞軍事文化、古絲綢之路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帶,蘊藏文化寶藏,民間故事、歌謠、童謠、戲劇、小曲、花兒、社火儀程等異彩紛呈。

            惡劣的環境,貧瘠的生活,讓作家對精神世界的追求迫切而自覺。豐厚的文化積淀,賡續民間傳統,讓作家的創作根深葉茂又獨樹一幟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,飽含對土地、民族與家園憂患意識的西海固文學,成為中國文壇一道風景。

            1982年,國家啟動“三西”扶貧開發計劃。西海固作為“三西”地區之一,首開有計劃、有組織、大規模扶貧開發先河。此后40多年里,從閩寧對口協作到精準扶貧,在黨中央的政策關懷下,西海固人民拔掉貧窮的尖刺。2020年11月,西吉退出貧困縣序列,標志著曾“苦甲天下”的西海固地區全部脫貧摘帽。

            天翻地覆的變化,讓西吉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感恩,也為當地作家創作提供了鮮活的時代場景。“作家們以嶄新的敘事主題、審美形式,書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和精神蝶變。苦難正在淡出,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多地被敘述。”寧夏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許峰說。

            馬金蓮出生在西吉縣什字鄉扇子灣村,土地貧瘠,40余戶村民一度生活困難。精準扶貧政策春風吹來,扇子灣要易地搬遷。馬金蓮的第一反應,就是“要記錄這個村莊,要記錄這次易地搬遷,要記錄這群人,要記錄這個滾滾向前的時代。”

            根據采訪所得和親身感受,歷時10年,馬金蓮寫成了《親愛的人們》一書。全書80余萬字,從20世紀80年代末寫到當下,講述了西海固地區一個農民家庭脫貧奔小康的奮斗故事,展現了西海固人民的豪邁精神。

            村里第一次通電,村民齊心協力修橋修路、走出大山去務工,村里年輕人做起了直播帶貨……“時代底色是充滿希望、向上的,我這本書的內在也是明亮的。”馬金蓮說。

            無獨有偶,單小花2023年底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散文集《櫻桃樹下的思念》。單小花說,與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《苔花如米》相比,《櫻桃樹下的思念》專設“扶貧記憶”章節,更多地書寫了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,少了記憶中的苦澀。

            文章合為時而著,歌詩合為事而作。史靜波說,西吉作家寫作從未脫離自己熟悉的這片土地和人們的生活,他們習慣用現實主義手法,厚重深沉的表達直擊人心。西吉文聯前主席郭寧分析,“西吉文學現象”的成因往深了想,是西海固百年滄桑歷史的涌動,是黃土高原巨變的鼓動,時代需要書寫,人民需要訴說。

            各界對文學推崇呵護,文學賦能鄉村振興

            2012年開始寫作,2023年成為中國作協會員,單小花回顧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:“我的第一篇作品發表在《葫蘆河》上,拿到了三百元稿費,當時我去挖一天蒲公英才賣二三十元。”

            在西吉,記者遇到的寫作者,幾乎都會提及《葫蘆河》雜志的培養。

            20世紀80年代,西吉一群文學青年自發成立了葫蘆河文學社,創辦了油印的社刊《葫蘆河》,后因經費困難,被迫停刊。2007年,在縣財政全額資助下,《葫蘆河》重新刊印。這本現由西吉縣文聯主辦的內部交流刊物,鼓勵和接納各行各業的創作者,堅持刊發最純粹的作品。

            走進專門的雜志辦公室,《葫蘆河》主編樊文舉拿出一本即將付梓的樣刊。記者細心翻看,雖已審校過一遍,每篇文章仍滿是修改痕跡。

            “西吉縣財政并不寬裕,但每年12萬元的經費從來不少,讓我們能安心辦刊。”轉過身,指著墻上掛著的多幅照片,樊文舉說:“你看,這些文化活動的合影,縣委書記一般都在場。”

            2009年,西吉縣就制定了創建“文學之鄉”規劃,成立了以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,并在全縣各鄉鎮和縣直部門設立基層文學藝術協會。此后,西吉陸續投入2000余萬元,建成了以西吉文學館為中心的10個文藝創作基地。去年8月,寧夏首個中國作家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落戶西吉。

            《葫蘆河》的創辦人之一尤屹峰感慨:從中國文聯、作協到寧夏文聯、作協,再到基層文聯、作協,以及寧夏各級宣傳文化部門,還有許許多多的社會力量,大家共同給予西吉文學以陽光雨露,共建這個偏遠的文學百花園。

            西吉人愛文學,文學又賦能鄉村全面振興。

            占地40余畝的木蘭書院,近年來摸索“文學+農文旅”融合發展,先后建成西海固文學教育館、作家林等研學體驗場所,成為寧夏、固原和西吉三級文創基地,還獲評固原市鄉村旅游示范點。

            文學之風吹拂下,木蘭書院所在的楊河村,變成眾多文學愛好者的向往之地,吸引全國1200多名作家前來采風。書院還通過舉辦研學旅行、手工制作等活動,吸引游客參觀,帶動旅游發展。

            木蘭書院只是個縮影。依托當地獨特的文學資源,西吉縣通過舉辦各類文旅節慶活動等,不斷擦亮“文學之鄉”金字招牌,讓游客在鄉野間遇見“詩和遠方”。

            以文促產,更要以文化人。

            文學澤被楊河村,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寶感受深。他說,過去村里有的村民小組連續6年沒有高中畢業生,選不出個小組長,今年卻考出倆本科生。木蘭書院假期向村里兒童開放,村民們也經常能接觸到“大文化人”,潛移默化中,打架罵仗的都少了。張世寶說:“建書院比給村民發錢都好!”

            如今西吉縣近300個建制村都有文化書屋,一些農民自發白天耕作晚上讀寫。走進當地散落的農民作家家中,都能看到碼得整整齊齊的書架、攤著紙張的書桌。讀書寫作帶動了家風、改變了鄉風,給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。

            主動適應現代傳播環境,高位謀劃文學事業

            寫了10多年,單小花承認自己到了創作瓶頸期,“文學爬坡蛻變很難,我倒不著急,先看書沉淀。”

            “西吉作家尤其是農民作家,寫事物表象、情感懷舊類的內容多,寫時代、歷史、民族精神的少。”在樊文舉看來,這既反映了作家文字駕馭能力的不足,也折射出眼界不夠開闊、素養不夠深厚,還需要不斷“破殼”。

            史靜波則認為,對大多數創作者而言,想成名成家并不容易,與其陷入發表作品的焦慮和攀比中,不如做好自己,為鄉村振興略盡綿薄。“目光要放長遠,文學事業也需要人才儲備,江山代有才人出。”史靜波說。

            西吉注重獎掖青年才俊,對文學苗子倍加呵護。在西吉“文學之鄉”命名10周年紀念活動中,10名學生被授予“文學新苗獎”。目前,全縣有校園文學社20多家、校刊20多部。

            西吉中學的“月窗文學社”成立30多年了,擁有社員200多人。“月窗”寓意“讓月光照進心靈的窗戶”。文學社創作的作品最初以手抄報刊發,也經歷油印機印刷出版。多年來,月窗文學社獲得過“全國校園文學社五十佳單位”“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”“全國中學百強文學社”等榮譽,培養出一茬茬忠實的文學愛好者。

            2025年伊始,西吉縣委黨校開辦起農民作家培訓班,48名農民作家參與。培訓為期3天,采取集中講授、交流發言、現場答疑的方式,對農民作家量身定制,既包括黨的政治思想的專題教學,還組織學員們參觀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,探訪西吉文學館等地。對許多農民作家來說,這是他們第一次走進黨校的課堂。

            文學需要關注的目光,西吉文學的未來也寄望于適應新的傳播環境、融入現代傳播格局。

            這幾年,得益于信息技術進步,西吉作家展示自己的平臺越發多樣,內容發表不再局限于紙質版面。樊文舉介紹,目前西吉正探索將文學作品轉化成影視、短視頻、戲曲、短劇等,通過互聯網傳播激發創作者,影響更多人。

            史靜波也在思考如何讓西吉文學的聲音傳播得更廣。在西吉縣龍王壩村,村黨支部副書記焦建鵬已搭建好直播間,把本村的農產品銷售渠道重頭轉到線上。“直播時,可以穿插講解西吉文學,還可以在農產品包裝里放張賀卡,印上當地農民作家的詩歌……”史靜波和焦建鵬規劃著、憧憬著。

            郭文斌建言,中國首個“文學之鄉”不僅是文化品牌,更是重要的發展資源,可以從文化強縣的站位系統發力,讓文學助力西吉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進程。(徐元鋒)

          【編輯】:杜愛虹
          【責任編輯】:任嵐
         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| 成人99国产精品| 日韩精品乱码AV一区二区|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|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| 九九在线观看精品视频6|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|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|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|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| 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| 999在线视频精品免费播放观看| 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制服|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|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| 9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|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|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| 久久精品视频久久|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| 久久在精品线影院精品国产| 久久精品午夜福利|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|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| 99久久er热在这里只有精品99 |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|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|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观看|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视频|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∧|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|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| 国产精品网站在线观看| 国产精品大全国产精品| 久久精品a一国产成人免费网站| 国产精品扒开腿做爽爽的视频 |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|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|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|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6男男|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国产|